病原特性
奶牛疥螨为一种小型螨,体呈圆形,大小约为0.2毫米~0.5毫米,呈浅黄色,体表有许多刺,虫体背面隆起,腹面扁平。
生活史
奶牛疥螨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、幼虫、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,全部发育过程都在牛体上进行,整个周期约需2周~3周,一般正在产卵的雌虫寄生于皮肤深层,而幼虫和雄虫寄生于皮肤表层。
流行特点
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和带螨动物,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接触感染,各种年龄的奶牛均可感染,但以犊牛的易感性最高。本病多发于秋冬季节,尤其是阴雨天气,此时阳光不足,皮肤表面湿度大,适合螨病的发育和繁殖。
临床症状
奶牛疥螨多在头、颈部发生不规则丘疹样病变,病牛剧痒,使劲摩擦患部,使患部落屑、脱毛,皮肤增厚而失去弹性,而形成厚厚的褶皱,鳞屑、污物、被毛和渗出物黏结在一起,形成痂垢,病变逐渐扩大,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。病牛食欲逐渐减退,生长发育缓慢、消瘦,产奶量下降。
实验室诊断
选择病变与健康皮肤交界处,用刀割取皮屑,直到皮肤轻微出血,取最后刮下的皮屑待检,将皮屑滴加少量50%甘油水溶液置于载玻片上,在低倍镜下检活虫体,另将刮取的皮屑放在试管中,加5%~10%氢氧化钠溶液,煮沸数分钟,每分钟2000转,离心5分钟,取沉淀,检查虫体。成虫呈微黄白色,背面隆起,腹面扁平,躯体腹面有四对粗短的足。
预防措施
加强饲养管理,增强奶牛体质,搞好环境卫生,保持场地通风、干燥,定期对运动场、牛舍进行消毒。建立科学的驱虫保健制度,建议在每年晚冬早春(2月~3 月)和晚秋早冬(10月~12月)两季进行全群驱虫,母牛在产后100天内进行驱虫,犊牛在断奶前后驱虫,转场、转舍或由放牧转为舍饲前必须驱虫。经常检查牛群中有无掉毛、擦痒牛只,一经发现,及时隔离诊断治疗,待完全康复后,再合群饲养。
治疗方法
用1%敌百虫和酒精溶液擦洗患处,每周一次,连用2次~3次。用爱普利皮下注射,用量为每50千克体重1毫升。
讨论
涂药疗法和药浴疗法用药后要防止牛舔食,以免中毒,且这两种方法受天气、环境等因素影响,往往不能达到理想效果。
农业部第278号文件规定,伊维菌素、阿维菌素及左旋咪唑等药物在奶牛泌乳期禁止使用,只能用于犊牛和育成牛,且1周后须重复给药。爱普利是国家批准的唯一可用于奶牛泌乳期使用的驱虫药,可用于奶牛全程驱虫,且一针注射可同时驱杀体内外寄生虫,对疥螨、虱、蚤等有特效。
建立科学的驱虫保健程序,能够改善牛群体质,提高抵抗力,提高饲料转化率,增加产奶量,延长产奶高峰期,直接为奶农提高养殖经济效益。